廣角鏡拍攝人像也許不是什麼新鮮話題,但卻常看到無法善用廣角鏡的攝影玩家,將美美的麻豆拍得臉大、手粗,若拍的又是心儀對象的話,那可就糟糕了!因此編輯部特別針對廣角鏡特性進行深究,讓你也能利用廣角拍出優質人像。

廣大視角容納更多的景物

廣角鏡最直接的回饋,就是能在短距離拍下更多景物。這是因為廣角鏡拍攝時,能容納較寬的視角景物。以50mm標準鏡來看,視角為46度,而35mm視角62度;28mm視角74度;24mm視角94度;18mm則有超過100度的視角範圍。

用量化方式來看也許較難體會,讀者可參考例圖就能體會不同焦段鏡頭的視角差異。比較敏感的讀者應該會馬上發現,這與前面我們解釋片幅影響焦長的方式類似,其實這就是APS Size或4/3系統的數位單眼相機,需要換算等效焦段的原因。

寬廣視角的特色,讓廣角鏡拍攝旅遊照時,更能紀錄當下的景色。許多人難得出國旅遊,但拍攝紀念照時,光是人就佔滿整個畫面;又或者因為距離太近,以致於無法涵蓋背景特殊的建築物。這時適當採用廣角鏡,更能紀錄精采的旅遊照片。

輕鬆帶入周遭景色。(攝影:林家興)
▲輕鬆帶入周遭景色。(攝影:林家興)

低角度盲拍也容易掌握。(攝影:林家興)
▲低角度盲拍也容易掌握。(攝影:林家興)


強調透視具體描繪空間

透視概念,是將我們生活的三度空間,具體表現在平面二維畫面時的方式。利用消失點、原線、變線等一定規律,能讓平面呈現出立體感。不論是繪畫或攝影,在空間的表現上,都是依據相同概念。

西洋美術史上大量運用透視的名家,莫過於文化復興時期的天才達文西,目前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壁畫「最後的晚餐」,便是他利用透視原理,讓教堂食堂牆面,隨畫面做空間的自然延伸。而他設計的多項機械草稿,也仰賴透視法呈現出立體的完成圖。

攝影與繪畫一樣是二維平面上的藝術,想要在平面上表現空間感,就要懂得利用透視。相信許多讀者應該都聽過,拍照要有前景、中景、遠景,為得就是利用透視營造空間的立體感。其中當前景與中、遠景有一定距離時,營造的空間感會讓畫面的立體感十足。採用廣角鏡拍攝時,因為能貼近主體拍攝,讓主體、背景到鏡頭的距離比拉大。此時,近距離的主題變顯得較大,而背景相對變小,便能輕易營造透視效果。

▲達文西繪製「最後的晚餐」,以利用透視強化立體感,並與教堂食堂的空間配合,彷彿放大整個房間。(繪畫:達文西)  ▲達文西繪製「最後的晚餐」,以利用透視強化立體感,並與教堂食堂的空間配合,彷彿放大整個房間。(繪畫:達文西)
▲達文西繪製「最後的晚餐」,以利用透視強化立體感,並與教堂食堂的空間配合,彷彿放大整個房間。(繪畫:達文西)

 

(廣角鏡的特性只僅而已?!其實用廣角拍人還能有假象美!)


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